调查显示,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10多个领域仍占有绝对竞争优势。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令全球的跨国汽车零部件公司都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入。外资汽车零部件公司凭借其技术、管理和既有客户关系等优势,在中国汽车市场表现十分突出,尤其在高科技领域更是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
盖世汽车网对400多家中外主机厂及一级供应商负责采购及技术开发约1000多名专业人士进行的调研发现,外商独资及合资公司在EMS发动机控制系统、安全气囊、ABS系统、三元催化器、自动天窗、空调系统、汽车座椅总成、电动玻璃升降器、照明系统、自动变速箱、高压燃料泵等系统和部件方面,基本控制了70%以上的市场份额,部分产品几乎全部为外资所垄断。
然而,除在少数技术含量高的领域,本土汽车零部件公司竞争能力相对较弱外;在绝大多数零部件领域,本土零部件的成长十分迅猛,特别是成本要素在采购决策中占据突出位置的领域。主办方对900多名供应商进行分析发现,在70%的零部件产品中,本土企业占据了70%以上的份额,部分产品几乎全为本土供应商所独占,如车身零部件、变速箱零部件、制动泵助力器、GPS、刹车片等产品。
此外,本土企业在90%的二级供应市场发展迅猛,并形成全球性的竞争力,既能在中国本土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也能利用好跨国采购的机会进入全球配套体系,最终建立国际化的运营体系,并在全球建立生产、销售及服务体系,在某一细分市场上获得全球前三名的地位。
由于中国汽车市场的火爆以及其他行业利润率的下滑,使得汽车零部件行业成为别的行业进行产业延伸的首选。例如,在汽车电子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家电及电子器械制造商纷纷涉足汽车电子零部件领域,新进入者仍以二级或三级供应商为主。
国内外配套市场是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这也让很多售后企业可望而不可即。近些年,也不乏一些前期主攻包括国内售后市场或出口售后市场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逐步加大了进军配套市场的力度,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此类企业在900家中占10%的份额。这些零部件公司将在未来5年或更多的时间内,将在总成以下级零件细分市场上形成全球性竞争力,不排除少数几家有望在未来几年跻身国际级供应商行列。
近年来,随着乘用车市场的需求量不断提升,大量商用车零部件公司瞄准了乘用车市场的高额利润,普遍意识到乘用车市场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相当多的公司决心进军乘用车市场。本次统计结果中,成功进入乘用车市场的商用车零部件厂商占到总数的5%,并且以生产曲轴、轮轴等企业最多。
报告在最后分析认为,目前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竞争仍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在所有领域,都存在着日益激烈的竞争,既有本土与外资公司间的竞争,也有不同区域背景的国际公司之间的竞争。彼此间的相互渗透也在升级,各个领域都有可能厮杀。但在竞争急剧、淘汰加速的大环境中,不同领域的供应商正在采取不同的竞争方式,如本土供应商力争借助低成本优势“跑马圈地”;而外资零部件公司则正在“厉兵秣马”,调整投资计划,力求通过二级零部件的本地化生产来抑制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