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5日,广州花都汽车产业基地。汽车下线后正在进行最后的检测环节,包括四轮定位、速度表校验、制动性能、排气、密封等十多大项的测试。(视觉中国/图)
(本文首发于2017年12月7日《南方周末》)
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例,截至目前,在广州落户的累计达到297家,投资921个项目,涵盖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业、汽车制造、船舶工业等先进制造业。
广州在传统制造业进入到智能时代时,和39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一样,再次具有了先发优势。
在21世纪的中国,智能制造是最高频的词汇之一。从南到北、从西到东,智能制造总是附带着其特有的方式,催生着中国新的产业革命。
“新一轮的智能革命,正催生(中国)制造业的深度调整。”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兴介绍。
和“中国制造2025”一样,美国启动“工业互联网”,德国实施“工业4.0”。不同的战略名称,传递出的信息是相同的:制造业仍是全球竞争的焦点。
在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几家广州本土企业中,他们都谈到: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压力。
今天,“智能”并不仅仅是人们在网络上通常了解到的机器抓手、服务型的小机器人等,而是真实地存在于工业生产线中。
在广日工业园内,不时传来机器轰鸣的声音。走进生产车间,一辆辆AGV(自动导引运输车)沿着规定的路径鱼贯而出。旁边的机器人“长臂善舞”,熟练地进行切割、打孔。
工人们早就熟悉这幅画面:在智能机器面前,操控系统指挥着“机器人”。从2009年开始,广日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尝试将信息化融入到工业生产中。三年后,德国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
在广日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宾看来,广日股份在这一领域的率先尝试,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人工成本直线飙升,生产效率亟待提高,想方设法解决成本与效率问题成为企业日常管理的主题。
“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刚开始只是在整条生产线中的某一部分进行智能化尝试,然后逐渐地拓展。”吴宾这样形容公司智能化的过程。
南方周末记者观察到,广日股份电梯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智能机器、数据分析的支撑。在移动端,消费者根据实际情况,设定电梯的基本数据,例如楼层面积、日客流量,系统就会自动生成效果图,计算出需要安装电梯的数量。
消费者720°无死角地观察电梯、选择电梯的设计风格。这样的智能设计正在对传统制造业带来深刻的改变。
吴宾说,广州的制造业较全国其他城市,更早地遇到痛点,相应也更早地探索制造业转型的道路。这意味着,广州在传统制造业进入到智能时代时,和39年前启动的改革开放一样,再次具有了先发优势。
作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广州有着成熟的产业基础。以世界500强企业为例,截至目前,在广州落户的累计达到297家,投资921个项目,涵盖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业、汽车制造、船舶工业等先进制造业。
“在今天的广州,关于智能设备和智能机器的进步是如此之快,以致让很多人对每一次的智能行业的量变都无甚兴趣。”广日电梯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振中说。人们似乎已经不再讨论生产线中机器是否应该取代人工,而更多地开始关注人与机器的配合。
在广日股份的生产车间,我们也能看到部分工种还是工人在操作。林振中解释:“技术上并非不能实现用智能代替人工,而是我们发现某些工种,人工的投入-产出比是优于智能机器的。”
在林振中看来,智能工厂不应该成为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企业效率提升。人工智能意味着工业制造的更精细。
从2016年开始,广日股份收入和利润的增长速度,开始放缓,这与电梯市场的逐渐饱和有关。“市场就是如此,逼着公司向前走,要创新。”吴宾笑着说。
解决方法不是没有。随着大数据抓取等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运用,大规模个性化的定制生产又成为新的目标。在吴宾关于公司的未来发展中,智能制造始终是那块最为重要的拼图。
面对人工与智能机器的更迭,广日股份没有裁掉一位工人。相反,他们把这些本可以替代的工人集中起来再培训。对吴宾而言,与智能制造井喷式发展相协调的,是对人才的巨大需求。
创新驱动,人才先行,广州市正在从多个方面引导高端人才向企业集聚。“广州的智造转型,需要拥抱更多的设计人才。设计理念的创新,直接决定了未来智能发展方向。”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邵继民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2015年,国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在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其母公司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业内,以覆盖面广,业务完善,综合研发能力强而著称。
当南方周末记者见到该公司董事长黄兴时,他首先强调的就是智能制造所带来的变化。
1983年,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生产的一台机器卖价50万,对应的单个人力成本60元。2016年,国机智能生产的同类机器一台卖价10万,而对应的人力成本则上升到3000元以上。
智能机器成本的下降,人力成本的上升,一升一降推动着制造业新的生产模式的到来。
正是基于此,智能制造在广州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却也不可避免地遭遇瓶颈。
不同于德美,中国既没有德国在传统工业领域的雄厚基础,也缺乏如美国般引领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的核心技术。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中国正面临着产品质量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强化、制造业升级转型等基本问题。
吴宾分析认为,广州的有些企业仍处于工业3.0,甚至2.0的阶段,仍未进入人机交互的物联网的时代。在他的叙述中,要壮大广州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广州全新的工业体系,对许多制造业企业而言,补工业化的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与国机智能、广日股份这样的国企不同,无数中小企业的智能转型颇引人关注。吴宾说:“资金、管理、技术是它们突破瓶颈的基础。弯道超越对制造业而言,要慎之又慎,否则就要翻车。”
然而,危险背后,往往蕴藏着机遇。
黄兴眼中,广州智造前进的每一小步,都可能帮助中国前进一大步。“我们选择广州落户,就是看到了广州的吸引力。”他所强调的吸引力,一方面是广州三十多年高速发展所积累的制造业经验,另一方面是广州市政府较早地把机器人智能制造行业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
2016年广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全面实施制造强市战略,提升汽车、电子、石化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及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医疗等先进制造业,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从企业的创新突围,到聚合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要素,广州正在探索创新驱动发展时代的新路径。
黄兴认为,北京智能制造的风格,偏向于高新智能研发领域,上海的智能制造则更有国际范。相比较而言,广东省的智能制造在市场运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整个产业的市场化运作体系更为成熟。
在他看来,中国智能制造的竞争应该是有序、良性的竞争。无论是“北上广”,还是“深杭”,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关键是认准和发挥好这些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整合。
作为宝马、奥迪、广汽等企业的核心合作伙伴,广州瑞松科技已经与机器人事业“缠绵”了二十多年。自1997年为摩托车行业提供了第一条机器人焊接自动化生产线以来,至今已为制造业提供各系列机器人五千多台,承接近千套焊接、激光等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
长期在智能机器人行业的摸爬滚打,让瑞松科技始终保持对行业的警惕。公司总裁办主任唐国宝认为,广州智能制造依然还处在从“大”到“强”的转型之中。“做的企业有很多,但离真正顶尖的企业还有距离。”
根据广州工业机器人制造和应用产业联盟的统计,2016年广州共销售工业机器人6885台,总销售额23亿元。从应用行业来看,整个2016年广州市场共购买机器人2936台,其中进口1993台,国产943台,通过广东购买的有727台。“国产的市场依然空间很大。”黄兴解释,“关键还是在核心技术上的创新,来进一步拓展市场空间。如此,广州智造才能既广泛,也更深入。”
清晰的创新思路,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广东省近期出台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中明确指出,广州要发挥高校、科研机构聚集的优势,推动整个城市成为国际科技创新枢纽之城。
2017年11月22日,阿里云在广州设立研发中心,成为构建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一环。据阿里云总裁胡晓明介绍,在制造领域,阿里云将在广东建设其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未来要以“ET工业大脑”推动广东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
良禽择木而栖,广州成了阿里云战略布局的重点。
阿里云之所以选择广州作为其全国工业云的总部,同样看中了广州深厚的制造业背景和发达的零售业,以及良好的政策环境。2016年,广州制定了《广州制造2025战略规划》,规划指出将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十大重点领域。
阿里云的效应正在显现。
据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已有超过10万家广东企业成为阿里云付费用户。珠江啤酒、珠江钢琴、OPPO等广东企业已经开始使用阿里云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
1985年建成投产的广州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啤酒产能从最初的5万吨发展到目前的210万吨。亮丽的数据背后,啤酒产业也正遭遇低谷:国产啤酒产量自2014年起连续3年下滑。据央广网此前报道,2016年国内啤酒上市公司中,仅两家净利润同比增长。
珠江啤酒相关负责人李嘉权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中国啤酒行业进入了动能转换期,产量整体增长放缓,但产品结构在快速升级。
珠江啤酒的应对之策之一就是和阿里云携手,阿里云新零售事业部总经理俞天宝表示,阿里云跟珠江啤酒的合作将从三个方面开展: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渠道业务的效率,用大数据驱动精准营销,以及用“一瓶一码”技术解决行业的传统难题。
所谓“一瓶一码”技术,就是让每一瓶商品附有独一无二的二维码。扫码的同时,消费者的信息被第一时间反馈至技术平台,平台经过数据处理和匹配,再根据该区域的消费偏好补充商品、投放营销活动,实现对不同消费人群的精准投放,甚至可以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
珠江啤酒相关负责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珠江啤酒与阿里巴巴的结合并不是简单地把线下销售推广到线上,而是借助阿里“新零售”的生态系统和先进技术手段,提升线下销售的效率,赋能更多的终端门店,使线上线下有机融合,构造体验更好的消费场景。
除了在销售端拥抱智能,珠江啤酒的生产线也在不断地进行智能化改造。在广州南沙珠江啤酒基地,一条智能化柔性罐装生产线正在推进智能设备安装,投产后将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特色啤酒的生产,可以让啤酒生产多样化。
比珠江啤酒更让人侧目的,还有广州本土民企新锐——雪松控股。70后的雪松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劲几年功夫将一个低调潜行的公司,变成广州民企营收规模之首。在全国工商联最近发布的2017中国民企500强榜单上,雪松控股以1570亿元营业收入排第16名。较上年第50位跃升34位。张劲说,雪松控股将力争在2018年跻身世界500强,填补目前广州本土民营企业在该榜单上的空白。
“实体经济的价值创造是雪松的信心来源,也是雪松扎根的土壤。”张劲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创造价值是检验企业的唯一标准。“现在,市场和消费者正不断提出更加个性化的需求,希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更‘走心’。”对此,雪松控股的战略方法是“重构产业价值”,实体产业创造价值,其关键在于复杂协调式的产业“重构”。从重构产业价值的观点来看,其核心不是颠覆,而是升级。
相比实体经济,广州的智能创业公司也让人印象深刻。艾媒咨询集团CEO张毅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广州很多企业原来就是做大数据,或是从智能相关领域里逐步转型的。”
北上深的智能创业公司比广州更加活跃,还跟当地的资本紧密相关。张毅认为北京的VC非常活跃:“你的想法成立,隔壁一堆VC马上就能跟进谈项目,而广州的VC没这么多。”这就造成了广州的智能创业公司慢热的特点。
黄兴也持相同的看法。据黄兴回忆,一位省委领导曾询问他,关于广州如何创新的问题。他回答说:“要解决创新的问题,就是要活跃广州的金融体系,吸引更多的风投基金到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