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企业动态 | 市场动态 | 展会信息 | 行业培训 | 新车快讯 | 入会申请 |
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资讯详情

2012年车企重大人事变动一览


发布日期:2013-01-07   来源:广东省汽车行业协会   阅读次数:969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黄习伟 林憬文 雷敏

2012年的车市大局已然落定,回归理性和微增长也成为了大家对这一年车市起落的最后总结。不出意外的话,2012年国内汽车产销增速预计在6 %左右,虽然高于2 0 11年更为惨淡的2 .4 5%,不过,回想2009年和2010年30%以上的高增速,却早已成为了远去的梦。

旺季卖车,淡季整人。随着2012车市增速的放缓,汽车业频繁的人事变动在让人连生感慨之际也再度验证了这个道理。不下50名车企高管的职务变动,也让2012年成为了近年来人事动荡最大的一年。

在人事的频繁更迭中,也让各车企面临的重压浮现冰山一角,而其中深受重压之苦的莫过于自主品牌了。近三年来,面对着外资品牌的节节压制,市场份额持续下跌的自主品牌甚至一度跌至冰点。被动之下的急于突破,便化为了实际中的自主车企频繁换将。从左延安到侯海靖,从王朝云到贾亚权,从夏治冰到黄华琼,依然是熟悉的面孔,却有了全然不同的新平台。

如果说自主品牌急于突围,那么合资企业和跨国车企同样也不轻松。在整体份额有所提升的合资车企,分化亦已开始,德、韩系的崛起与日系的下跌,对比鲜明,争夺激烈,这让昔日意气风发的孙晓东、倪凯铭、甘文维等相继离职。

即使在增速最为强劲的豪华车市场,依旧不是安逸的“伊乐园”。从付强到史登科,再到华立新,这些久居要职的车企高管们,或换发展平台,或退休,或离职,变动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每一起人事调整都自有理由,作为中国汽车业发展记录者的我们,这一年,也有太多的车企风云人物让我们难忘,而本期我们则以特有视觉去记录这些过往,仔细盘点和回味这一年的人事变化。

宝马史登科意外退休要有强大的质量基础,增长才能稳固

掌舵宝马集团大中华区业务长达8年的史登科突然宣布提前退休,让人讶异。有着“中国通”之称的史登科,对于国内车市的洞悉、对中国消费者的精准把握以及对豪华车市场的乐观看法,让他成为2012年度我采访的印象最深的车企高管。

对于宝马在华业务发展,史登科居功至伟。他2004年开始接手宝马在华的业务,并一步步将宝马带出泥潭。可以说,8年间,史登科不仅让宝马销量猛增了15倍,更为重要的是,重塑了宝马在华的形象。通过不断深化本土化、加速导入车型,宝马的竞争力正不断提升。

现在,作为主流豪华品牌,宝马发展潜力颇受看好,它也是未来两年内唯一有能力挑战奥迪霸主地位的豪华品牌。不过,当每次被问及何时能超过奥迪,史登科从没给出过时间表。实际上这两年来史登科甚至都不太谈销量,他认为销量是个自然结果,是前期做出所有工作的结果。

史登科很看重长远。他认为,宝马在华发展的关键是着眼于长远,而不是偏颇地考虑短期得失。“我们在做所有的规划战略的时候,我们要寻求一切可能的办法达到最好的质量体系,因为只有具备强大的质量基础,我们的增长才能够稳固。”今年宝马累计在华销量达到100万辆,史登科接受记者采访时,一再强调质量的重要性。当时记者并不知道史登科要退休,回过头去看,很多话似乎是他要说给其继任者听的。

史登科的提前退休让很多人惊讶,不过这也是中国市场成为全球最重要汽车市场之后的必然结果。目前的中国已成为宝马最重要的海外市场之一,德国总部对于宝马中国的干预度明显提升。一些部门更多地要向德国总部汇报,包括后续新车型引进、财务预算等,发展处处受掣肘。史登科宁愿选择在辉煌时引退。

几乎与宝马同步换帅的是奔驰-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华立新年底前也卸任了,接任者是来自奔驰董事会的一名成员,从这里可以看出德系豪华车三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但也意味着他们对中国业务干预更多。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更换一个更易掌控和沟通的内部人,显然是不错选择。

一汽-大众安铁成笑谈淡市逆袭“有才干,必有施展的大舞台”

“整个2012年,我被问得最多的恐怕就是你们今年淡市怎么卖得这么好?”一汽-大众总经理安铁成笑言,“现在这个社会不是坑爹就是拼爹,在一汽-大众,这两件事都没有,谁也不坑,谁也靠不上。作为个人,你有才有干劲,企业必定给你一个施展的舞台;作为企业,一汽-大众这块招牌要打造的是‘中国高质量汽车’的代名词。”

2012年,9月,成都车展,一汽-大众首发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愿景是: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汽车合资企业,员工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公司。“负责任的企业理念和商业上的成功构成一枚硬币的两面,是对立统一的。在过去的两年,我们的成功已经有力地印证了这一观点。”一汽-大众总经理安铁成表示。

在安铁成眼中,经历了2009年的经济危机后,全球经济增长重新加速,其中尤以中国最为突出。在此大背景下,一汽-大众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路,加强从研发、采购、产销、质保、财务体系到组织架构、人才战略、企业文化方面的全方位、全领域的体系能力建设,同时对内部流程采取全过程控制,以实现最优的工作质量。

在体系能力的保障下,一汽-大众提出的20 15战略确认三年发展目标为:未来2年,公司将加快成都、佛山两大基地的建设进度,优化产能配置,在20 13年建成整车“三地四厂”的产能格局,同时推进动力总成、新产品项目的引入和开发,至2015年,实现产销165万台。届时,一汽-大众将实现大众在整体市场份额7.6%,奥迪豪华车市场份额到40%的目标。与之相匹配的是,每年一汽-大众旗下经销商数量将以20%的速度扩建。

事实上,由精妙布局的产品产能规划与企业平台升级协同并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正是包括一汽-大众等车企能在2012年淡市“逆袭”微增的关键所在。

丰田中国董长征会打“情感牌”“每一天我都在学习”

2012年年初,北京,丰田中国的媒体年会上,一位瘦高的中年男子走上台,充满激情地说出了“亲,你好吗?”这是丰田中国执行副总经理董长征,也让作为记者的我印象深刻。

随后,媒体看到了这句口号背后的延伸:一向被视为保守的丰田在华迅速地转变,所有的转变都指向了本土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田选择了本土强将董长征,以及他所引领的改变。

2012年3月初,丰田在华发布了“云动计划”,这一“环保技术、福祉车、商品、服务、事业、社会贡献活动”6个关键词加速在中国的事业步伐,更被视为是首个车企的新能源战略。事实上,许多事业丰田在中国早已陆续开展,董长征说服了低调的丰田高层开始对外宣传丰田未来十年的发展愿景,随后,他同团队们又做出了完善的企划方案来推进云动计划的实施。

历经召回、地震海啸、“钓鱼岛事件”,丰田在华事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然而,2012年11月22日的广州车展上,丰田仍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参展,并宣称要将之前“丰田中国”转变成为“中国丰田”,实现更加扎根于中国的本地化变革,继续为中国社会做出贡献。

董长征更是大打情感牌,声情并茂地回顾了长达半个世纪丰田与中国结缘的历史,阐述了丰田扎根中国取得的成果,掷地有声的言论中,显示的是丰田在华战略不动摇的信念,以及丰田将加强对客户关怀与力争服务N o.1的决心。

2012年,董长征的每一次亮相,都是丰田在华事业推进的新一步。而起用这位有着近三十余年丰富汽车业经验的本土专业人士,丰田的睿智已然得到了体现。同样,董长征不止一次告诉记者,他来到丰田大家庭的收获,丰田的务实、扎实,真正将客户放在第一位、经销商放在第二位的理念,“每一天我都在学习”。

这位专业、谦和、深谙中国市场的高管近两年的加盟,也让“中国声音”在丰田越来越受重视,中日文化融合下的丰田也在华重新开跑。

广汽乘用车吴松亲自给媒体当“司机”“赶上来”、“走出去”,步伐不迟疑

20 11年3月,彼时,广汽传祺的首款新车还未亮相,身为广汽乘用车总经理的吴松接受了南都记者的专访。大大小小加起来,采访过吴松不下15次。他是汽车圈少有的“痴狂”之人,也正因此,他成为了我采访的车企高管中印象最深刻的另一位。

2012年,吴松谈得最多的是车型,跑得最多的是市场,打交道最多的是经销商、消费者。2012年,他的一大兼职是“试车手”,亲自上阵,力邀供应商、投资者试乘试驾,并亲身当“司机”。许多人试乘试驾之后,都成为了广汽传祺忠实的合作伙伴。5年间,吴松对于打造自主品牌也在不断地思索、变化着。深谙品牌力不强,吴松还自创总结了政府采购自主品牌的“一坐三好”:“政府形象好,费用开支减少好,群众亲民形象好”。

作为本土汽车品牌的“迟来者”,吴松带领的广汽传祺“走出去”的步伐并不迟疑,现身投洽会、东盟博览会等国际性平台,展现将传祺打造成具有世界级品质中国车的实力和雄心。

在仅有两款车的情况下,2012年前10个月,广汽传祺系列车型产销量同比增长78%,远高于行业均速;10月份,其月销量更突破4000辆,对于一个年轻的品牌,集全集团之力打造的广汽传祺交出了一份高于预期的答卷。

东风日产任勇频繁亮相很抢镜破解微增长之“惑”

任勇大概是中国汽车行业记者最熟悉的车企高管之一。作为创造“东风日产速度”这个业界传奇的企业领军者,任勇从来就不乏媒体和业界的关注。不论是在黄海之滨,手倚新轩逸时的意气风发,还是身处广州主场的自信坦言。频繁的曝光率和语出惊人让他成为了我采访的印象最深的车企高管。

2012年面对放缓的中国车市,东风日产却抛出了一个极富“攻击性”的目标。对于在业界普遍觉得是休养生息“练内功”时却大举攻势的东风日产,任勇表示,因为不管环境怎么变东风日产始终坚持“对位竞争”理念,和强者对位、和标杆对位。

一旦明确了方向,需要寻找前行路径时。2012年东风日产大刀阔斧开展地区营销体制以及渠道改革,“作战时,绝对不是指挥官在指挥这场战役。我们追求的就是让听得到炮声的最了解市场和顾客需求的人来做出决策,然后他们来指挥现场该怎么做。”任勇如是表达对权力下放的看法。接着,百城翻番计划所针对的136个三四线城市,已经以1/3的存量创造了2/3的增量。此后推出了“精英创富战略”,希望通过这一人才战略为解决区域市场的人才问题和销售、服务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

当行业增速整体放缓,各种矛盾随之突显。面对“合资”与“自主”之争,任勇表示,“其实合资的目的,就是把最先进的东西学习。但如果没有自我,全盘改造,那么你的再创造、基于中国实践的最优秀的东西就不能得到发挥,就永远只能是一个二流公司。”一语道出了合资企业须找到“自我”才能长远发展的长兴之道。

然而,“钓鱼岛事件”的不期而至,让日系品牌车企受到冲击。在任勇看来“每一次困难都让东风日产变得更强”。即便“钓鱼岛”不是坏事,而是日系车一个彻底重新思考业务模式的机会。事实上,2012年11月初,东风日产全国终端到店量和订单恢复超八成,华南主场更达到近100%的恢复。

时至年终,面对目标,任勇坦言通过达成目标的过程,东风日产收获的是心态和能力。

事实上,这些相比数字目标更加可贵。当前的车市正经历一场“增长之惑”。虽然今年车市增长接近10%,但增长背后隐藏了很多问题。第一是终端库存的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市场终端库存一度高达220万辆,这意味着明年厂家仍然面临库存的压力;第二是价格战,消费者面对相对混乱的价格体系,反而增加了购买的难度。第三是终端经销商盈利下降。这些都需要由车企发展中寻求破解之道。

这一年的重大人事变动

●2012年2月8日下午

江淮教父左延安退休

2012年2月8日下午,安徽省组织部和国资委宣布,江淮汽车总裁安进将接替有“江淮教父”之称的左延安出任江淮董事长一职,后者将退出第五届董事会并正式离任。

左延安自1990年便担起江淮汽车掌舵人的重任,他一手带领江淮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到如今拥有上百亿资产的上市公司,并以鲜明的个人风格给江淮打下了独特烙印,他的离开意味着江淮汽车“后左延安时代”的正式到来。

●20 12年3月21日

侯海靖从华泰转战吉利

3月21日,华泰汽车发表公告称,华泰汽车集团常务副总裁侯海靖因个人原因请求辞去在本公司所任职务。侯海靖此次离职,距其上任仅仅8个月时间。与他一同离开的,还包括其他4名高管。

此次换帅,也是华泰这家成立不到10年的汽车企业第七次更换“一把手”。侯海靖离职时感慨“就当一年演一场戏”,无疑是对当下自主品牌频繁换帅的最佳调侃。出自上海通用的侯海靖后来被证实加盟吉利汽车,任集团副总裁,主管成都制造基地。

●20 12年3月

黄华琼从北汽福田到奇瑞

2012年3月,黄华琼从北汽福田副总裁兼品牌总监任上跳槽奇瑞,出任总经理助理兼新闻发言人,随后又兼任销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奇瑞也随后宣布将重新回归“一个品牌”,化繁为简。

“一个品牌需要积累,离开产品的支撑是空的。”黄华琼很快切中奇瑞产品线多而不精的症结。到11月的广州车展,奇瑞推出风云2,以最擅长的经济型轿车挑战市场领跑者新赛欧。在黄华琼看来,品牌的支撑是产品,而产品支撑不仅是技术,更在于背后的整个体系。

●2012年5月15日

付强从奔驰到沃尔沃

如同上次从上海大众斯柯达离开一样,2012年4月从北京奔驰离职后,付强的去向再次吸引人们关注。5月15日,沃尔沃中国证实付强将出任沃尔沃汽车(中国)销售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

付强在汽车界23年的丰富从业经验就是一张金黄的名片。他无需证明什么—————国产奥迪在他主导下,仅用5年时间即成为国车代表,品牌影响力达到从未有过的高度;斯柯达这样小众的品牌,他仅在入职第三年就以三款车型,使中国跃升为斯柯达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北京奔驰在他带领下,2011年销量大幅增长86%。现在,所有人都在关注他将带领沃尔沃达到怎样的高度。

●2012年5月23日

王朝云加盟福田

5月23日,有知情人士在微博爆料称,江淮汽车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乘用车营销公司总经理王朝云将离职,后来他被证实加盟北汽福田。

王朝云自大学毕业即加盟江淮,至今工作近30年,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江淮汽车取得了M PV多年销量第一的成绩;此后江淮转型做轿车,王朝云同样主导着江淮轿车的营销。去年以来江淮乘用车表现不佳,公司为此一直在做调整,王朝云的离职是此次调整的一部分。

●2012年6月

夏治冰离职众泰

2012年6月,夏治冰即确认不再担任众泰汽车总裁,转任顾问一职。此次变动距夏治冰加盟众泰不过半年时间。

众泰汽车是一家具有浓厚家族式企业管理色彩的企业。这家成立不到10年、产销规模刚刚突破10万辆的车企,正处在转型向上突破瓶颈的关键时刻,高层变动颇为频繁。此前金浙勇、樊成伟和陶云德等高管相继离职,夏治冰成为最新一位加盟不久职位即发生变动的高管。

●2012年7月

一汽走马换将

2012年7月,一汽-大众奥迪销售事业部执行副总经理张晓军与一汽轿车销售公司总经理葛树文职位对调。后者与总经理薄石共同负责奥迪品牌国产车及进口车在中国的营销工作。而张晓军则被寄予厚望,运用其多年打造了“中国最成功高档车品牌”的经验去重塑“红旗”品牌声望。

●2012年9月1日

海兹曼接任大众中国总裁

2012年9月1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迎来了新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德国人海兹曼教授。去年6月2日,大众汽车启动了该集团规模最大的人事调整,共计31名高管的职务发生变动。其中,在集团管理董事会设立专门负责中国业务的职能部门,海兹曼,这位与大众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兼CEO文德恩共事已久、且深得其信任的集团管理董事会成员,也是大众能委派到中国市场的最高级别的人士。同时,海兹曼与中国有着20多年的渊源,彼此并不陌生其到任,显见大众“2018战略”,中国市场的至关重要性。

●2012年9月

甘文维退休

2012年9月,年仅57岁的甘文维,便从通用汽车中国总裁兼中国、印度和东盟首席地区运营官的位置上退了下来。从2005年起,甘文维便任通用汽车中国公司总裁兼总经理。在任期间,通用汽车在中国的年销量从56万辆,上升至2011年的超250万辆,连续第7年在华销量领跑其他跨国车企。并且,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通用汽车陷入破产保护,也没有让通用丧失中国市场,反而继续推行激进的市场扩张战略,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

●2012年10月

孙晓东转战吉利

在供职P SA亚洲产品规划和市场战略总监不到一年后,2012年10月,孙晓东出任吉利集团负责产品规划的副总裁,主管战略市场部。孙晓东也是汽车业内营销虎将,其最辉煌是在上海通用期间,作为公司始创高管之一,推动上海通用登顶乘用车市场冠军。

孙晓东回流内资车企,成为合资和跨国车企人才溢出效应反哺自主品牌的一种体现。通过引入人才学习一下外资汽车企业如何开拓市场、如何了解市场,将能给自主品牌带来商业模式上的彻底创新。

●2012年11月

高放离职一汽丰田

20 12年11月,任职3年的一汽丰田销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放离职,回到一汽集团。自2012年年中开始,一汽内部人员调整已涉及100余名,被视为徐建一掌舵一汽集团以来的最大规模人事调整。其中,合资精英补给自主企业的趋势很明显。高放的人事变动则体现了这一趋势。

Hafemann接任斯柯达中国区总裁

2012年11月,来自大众的H afem ann接替由于个人原因离职的马克思出任斯柯达中国区新任总裁,同时担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斯柯达中国成立3年以来,已有2位总裁离职,有业内人士称,其频繁的人事变动背后是斯柯达中国架构设置不合理,权限受限所致。

●2012年12月

NicholasS peeks接任奔驰中国CEO

2012年12月,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麦尔斯完成其在华任期,其职务由奔驰日本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N icholas Speeks接替。据悉,Speeks于1979年加入戴姆勒公司,曾担任奔驰总部以及海外市场的多个销售管理职位。其海外管理经验丰富,对于亚洲客户的消费习惯也十分熟悉。有分析人士将麦尔斯的卸任解读为奔驰在华的销量颓势,作为掌舵者的麦尔斯负主要责任,反推来看,Speeks肩负着奔驰在华的振兴以及助力奔驰全球2020年重归第一。